商品詳情
番茄屬於茄科、番茄屬、為 1-2 年生植物。主要產期在秋冬~隔年春天,番茄在台灣栽培以鮮食為主,產地集中在雲嘉南地區。番茄栽培以露地栽培為主,但因黄化捲葉病毒病、早疫病、晚疫病及萎凋病等日益嚴重,近幾年來亦開始進行溫室番茄生產。台灣常見的小番茄有玉女、聖女及嬌女,大果番茄則有牛番茄、黑柿番茄或粉柿番茄。
▲台灣常見番茄
●生長習性
1. 溫度
番茄對於溫度非常敏感,最佳生長適溫為日溫20~25℃、夜溫10~20℃,若溫度<10℃則停止生長,溫度>30℃或夜溫>20℃,開花數、結果率會明顯下降。
2.光照
番茄為喜光植物,每日至少需要12小時日照,植株生長狀態較佳。
3. 土壤
土壤以肥沃、排水良好、pH值為5.6~6.7之壤土最為適宜。
4. 水分
番茄對水分的需求,由於莖葉茂盛,水分蒸散大,需要大量水分。
*開花前-需減少澆水,若土壤水份過多,根系易腐爛,葉片易黃化。
*結果期~盛果期-需水多,要充份灌溉,切記土壤不可忽乾忽濕,否則易引起裂果。
▲土壤水分過多造成裂果
●病害
常見有青枯病、晚疫病、早疫病(輪紋病)。
1.青枯病
˙發生盛期:高溫多溼季節,溫度<20℃不易發病。
˙感然途徑:
平常存活於土壤中,隨水、土壤或工具傳播,侵入根系造成感染,再藉修剪、中耕之傷口造成擴散。
˙病癥:
(1)受感染之植株萎凋,枯死後仍呈綠色(圖1)。
(2)病株莖褐化、腐爛(圖2)。
(3)擠壓病株莖會流出乳白色黏液。
2. 晚疫病
˙發生盛期:冷涼高溫時期,溫度10~22℃易發病。
˙感然途徑:低溫且潮濕之環境下,產生的白色黴狀物,會藉雨水或霧傳播,造成大面積危害。
˙病癥:
(1)危害部位為葉、莖、果實。
(2)莖及葉受害症狀為初期呈暗綠色水浸狀,之後轉成黑褐色(圖3)
(3)果實被害初期呈灰綠色,之後轉深褐色腐爛(圖4)。
(4)在低溫持續潮濕之環境下,會產生白色黴狀物(圖5)。
3.早疫病
˙發生盛期:高溫多溼季節,溫度25~30℃易發病。
˙感然途徑:
當病斑轉成黑褐色時,會出現黑色粉狀孢子,可藉氣流飛散傳播,此病也會藉病株幼苗移植傳播。
˙病癥:
(1)受害葉片初期出現黑褐色水小點,而後漸擴大呈同心圓排列,且周圍有黃暈(圖6)。
(2)嚴重時會導致落葉,幼苗受害時全株葉片枯萎。
(3)果實受感染處呈褐色凹陷,亦會形成輪紋狀病斑(圖7)。
●肥培管理
1.三要素推薦量(公克/株/年)
2.施肥時期及分配率(%)
番茄所需屬氮肥量較高,生長期間須留意氮肥的補充,以供應植物生長所需。
●參考資料
1. 劉依昌. 2017. 台灣番茄的品種演進及迷思. 科學發展 533:42-47.
2. 何超然、丁昭伶、洪瑛穗. 2016. 番茄裂果原因及防治. 苗栗區農業專訊 74:11-12.
3. 楊秀珠、余思葳、黃裕銘. 2012. 番茄之病蟲害發生與管理.
4. 彭德昌、陳哲民. 1987. 番茄之栽培與管理. 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4:11-14.
5. 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-番茄<https://web.tari.gov.tw/....../%E7%95%AA%E8%8C%84-%E8......>
6.番茄主題館. 行政院農委會.<https://kmweb.coa.gov.tw/subject/subject.php?id=4166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