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詳情
<茭白筍栽培管理>
茭白筍為禾本科、菰屬,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,食用部位是茭白筍肥大的肉質莖。台灣目前茭白筍最大產區為南投縣埔里鎮,占全台8成左右,栽培以青殼種為大宗,多在冬季到春季育苗後再種植,主要採收季為5-10月。
註1 雙季茭-結筍期在春季與秋季各有一次 (第一與第二期筍),一年二收,結筍期較長,產量亦較高。
●生長習性
◆溫度:喜溫暖、濕潤環境,低於10℃或高於30℃不利孕茭。
◆光照:全日照,日照不足產量與品質會下降。
◆土壤:土壤酸鹼度以 pH 5.5~6.5 最適宜。
茭白筍對土壤的適應性強,其中以水源豐富、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機質的粘質壤土為佳。
◆水分:充沛、流動水源,水源不夠容易造成筊白筍植株弱小、莖心不大、黑心、提早老化。
*茭白筍不宜連作,因為連作容易發生病蟲害,且由於茭白筍為吸肥性強的作物,連作消耗地力很多,將影響生長,使產量和品質都降低。
●栽培管理
註2 假植-將種苗暫時移植、暫時種植在土地上,以避免失水枯萎,影響成活。
(徐等,2020)
●茭白筍生長曆
茭白筍總營養需求
●茭白筍施肥建議
*茭白筍屬需肥較高之作物,種植後約20~30天須給肥一次。
*肥料用量,依土壤肥力、植株大小應酌量增減。
常見蟲害
●常見病害
主要茭白筍病害有銹病、胡麻葉枯病及在埔里危害嚴重的基腐病。
銹病
好發環境:冷涼乾燥期(3-5月)發病嚴重,為第一期作重要病
胡麻葉枯病
好發環境:溫暖多濕(5-9月)易發病,為第二期作重要病害
防治方式:罹病嚴重葉片勿留在田間,易造成感染源
多施用堆肥及綠肥等有機質肥料,增加土壤中矽與鉀含量,可在整地時加入【碳化稻穀、草木灰】等資材,可減輕此病害的發生。
基腐病
好發環境:第一期採收後傷口易造成病菌入侵,造成第二期筍危害
●參考資料
1.茭白筍. 2020. 徐振嘉、楊志雄. 國產農漁產品教材.
2.蔡宜峰. 2014. 茭白筍土壤與肥料管理 臺中農業技術專刊 191:12-15
3.廖君達、郭建志. 2014.茭白筍病蟲害及有害生物管理. 臺中農業技術專刊 191:16-23.
4.廖高宗. 2012. 茭白病害防治 桃園區農業技術專輯 8:17-20.
112.2.4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