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詳情
花生栽培管理
花生,為豆科、花生屬,一年生草本植物,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和巴西。花生之所以叫花生,主要跟花生的果莢生長方式很有關係,花落地後開始結果,因此叫作「落花,生」。雲林縣元長鄉種植的花生是全臺之冠,可說是「花生的故鄉」,目前國產花生主要供應國內使用,自給率達8成以上,台灣產期為6月、11月,分別是一期作(春作)和二期作(秋作)的產物。
●生態習性
◆溫度:喜高溫,忌霜害,15℃以下生長幾乎停止。
◆土壤: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但土壤pH值於5.5~7.5之間,排水良好,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宜。
◆水分:落花生莖葉能貯存水分,耐旱性,但在生長發育期間仍需有適量水分。
◆日照,對光照時間的要求不太嚴格,產量受日照之影響,不如溫度及雨量重要。
◆種植落花生最好進行輪作,可降低病蟲害的發生。
種類
國內品種特性以植株直立、莢果普通型 (每莢內含2∼4粒種子) 為主。品種間種子大小差異很大,種皮顏色眾多,以淡粉紅色品種最多。
(圖片來源:農委會)
●栽培管理
(圖片來源:農委會)
肥培管理
前作物為甘蔗、飼料玉米、青割玉米、高粱等作物時可多施氮肥,
前作物為甜玉米、大蒜、馬鈴薯、豆科及蔬菜作物時,宜少施或不施氮肥。
由於落花生需要的養分與大部分作物相比相對較低,因此若能配合適當的輪作制度,使土壤有效養分含量高,後續栽種落花生幾乎不用再施肥。
●施肥建議
花生可形成根瘤,可固定空氣中之氮素,供給花生植株所需氮肥使用,因此氮肥宜少施。
*實際用量應視植株大小做增減。
*基肥亦可選用日本進口有機質肥料 130-200 kg/分地做替換。
●常見蟲害
常見的蟲害有薊馬、紅蜘蛛、夜蛾等。
可噴施【無毒資材,如甲殼素或苦楝油】進行防治,另外可設置【黃色黏紙】黏成蟲。
夜蛾類-斜紋夜蛾、甜菜夜蛾
為雜食性,可取食多種作物,於傍晚、清晨活動,周年發生,以10∼12月發生密度最高。
薊馬
周年均可發生,以2∼4月發生密度較高,薊馬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養液,導致被害葉皺縮、變小。
小綠葉蟬
以8~11月發生密度最 高,即秋作花生被害較嚴重。
被害葉片自葉緣向內變黃,皺縮,嚴重者焦枯成火燒狀,影響花生發育及產量。
●常見病害
常見病害有冠腐病、銹病、葉斑病、簇葉病、白絹病、莢腐病等。
冠腐病
又稱為黑霉病,花生全期均會受危害,以苗期較易受害,初期呈水浸狀而後腐爛狀。
發生時期:在高溫乾燥之夏、秋季容易發生。
防治方法:
1. 播種時田間土壤不要太乾,採取適當灌水可減緩罹病率。
2. 採收後,果莢要儘快乾燥,且剝殼後宜立刻播種,以減少病菌感染種子的機會。
銹病
結莢期發病嚴重,尤以葉片背面病斑最多,受害葉片形成黃色斑點,而後後隨者病斑擴大變成黃褐色。
發生時期:葉片表面有水分時,病菌易侵入感染,好發於生育中後期。
防治方法:
1.使用礦物油、葵無露等油劑【淨園(葵花油) 稀釋500-800倍】,隔絕空氣與孢子接觸以達抑制病原菌生長效果,勿在氣溫高於28℃時使用,以免高溫傷及植物組織。
2.避免密植,保持通風。
白絹病
引起種子腐爛、莢果、果柄因受危害而壞疽,上附白色絹狀菌絲,後期形成褐色之菌核,土壤中或有機質殘體為主要傳染源,即使在水田中也可漂浮傳播,難以去除。
發生時期:在高溫多濕環境下較嚴重。
防治方法:
1. 降低灌水次數、注意排水,調整土壤pH值使土壤呈偏鹼性環境,較不利病原菌生長。
2. 改善土壤通氣條件,不施用未腐熟之有機肥,勿施過多氮肥。
3. 播種前以塑膠布覆蓋土壤1天或翻犁兩次, 利用太陽能產生之高溫殺菌,可降低病原菌密度。 4. 種植當天以綠木黴菌拌種。
●相關產品
●參考資料
1.花生主題館.行政院農委會.
2.陳國憲、楊藹華、蔡孟旅陳昇寬、鄭安秀、江汶錦. 2017. 台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或調製. 台南農改場技術專刊 167:1-31.
3.陳國憲、林晉卿. 2009. 落花生合理化施肥技術. 台南農改場技術專刊 98:1-15.
112.1.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