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詳情
咖啡栽培管理
咖啡為茜草科、咖啡屬之常綠灌木。臺灣咖啡的四大產地在臺東縣、屏東縣、南投縣、嘉義縣,原本青綠色或黃白色的種子,經過加工和烘焙後,就是我們平常看到咖啡色的咖啡豆,再研磨成粉就可以沖泡成咖啡飲品,而咖啡果實也可以釀成醋或做面膜,咖啡葉還可以泡茶,利用價值相當廣泛。
(圖片來源:農委會)
●生態習性
◆溫度:咖啡是熱帶作物,喜歡在溫暖(15~24℃),對霜害抗性很弱,在易有霜害產生的地點就應避免種植。
◆土壤:土壤須有良好排水性,適宜的 pH 值為5.2~6.2之間。
◆水分:平均降雨量在1500~2500 mm為佳。
◆日照:對於日照的要求不高,尤以阿拉比卡對於強日的耐受性較低,故阿拉比卡可利用遮陰樹,減少陽光的直射。
◆地形/海拔:高海拔山區種出來的咖啡豆品質比較好,因為在日夜溫差大、雲霧繚繞的環境下,可以緩和熱帶地區的強烈日照,讓咖啡果實有時間充分發育成熟。
*生長週期因各地而有差異
●栽培管理
(圖片來源:茶改場、劉千如)
●施肥建議-阿拉比卡咖啡
一般咖啡第一年可使用2:1:1(N:P:K)之肥料,第二年施用3:2:2(N:P:K)之肥料,之後逐年磷鉀肥比例提高。
肥料可視環境做調整,如遇到高溫-可提高鉀肥比例,如遇低溫低光-可增加氮肥,減少鉀肥的施用。
*實際用量應視植株大小做增減。
●常見蟲害
(圖片來源:藥毒所、高雄農改場)
●常見病害
(圖片來源:藥毒所)、(張等,2011)
銹病
▲ 發病生態:陰涼雲氣多之地發生機率大,尤其雨多雨季節易感染(10-4月)為發生高峰
▲管理方式:
1.適當【補充氮肥、磷肥(活力磷寶,根灌200倍)】,增強樹勢。
2.改善咖啡園光照及通風性,減少病害發生。
3.雨季前使用【亞磷酸+氫氧化鉀】1,000 倍,五天一次,連續三次,誘導植株產生抗病性。
(圖片來源:藥毒所)
炭疽病
▲ 發病生態:藉由水分傳播,昆蟲、鳥類或是採果的人都是傳播的媒介
▲管理方式:
1.定期剪枝以增加通風,以減少病原菌滋長機會。
2.中果期使用【油劑】,噴灑植株、果實以降低雨水附著,降低病害發生機率
3 .雨季前使用【亞磷酸+氫氧化鉀】1,000 倍,五天一次,連續三次,誘導植株產生抗病性。
4 多使用活力鉀寶磷寶
褐眼病
▲好發環境:喜溫暖潮濕,感染適溫20-28℃,在低海拔地區發病較嚴重,8-12月為發生高峰期。
▲管理方式:
1.需適當【補充氮、鉀肥(活力鉀寶,根灌200倍)】,增強樹勢。
2.避免日照過強,維持50%遮蔭本病害不易發生。
3.改善咖啡園通風性,減少病害發生。
●相關產品
請搜尋禾康肥料
●參考資料
1.行政院農委會.
2.茶改場. 2017. 咖啡良好農業規範(TGAP)
3.林駿奇、蔡恕仁、周永成. 2013. 咖啡病蟲害發生及非農藥防治技術.
4.張淑芬、楊宏仁、劉禎祺、林明瑩. 2011. 咖啡栽培管理 農試所特刊 157:1-37.
112.2.23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