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詳情
■ 品種:一品栗子南瓜
■ 規格:20公克(70-80粒種子)
■ 發芽率:80%
■ 出貨:5-30天
■ 適合種植月份:10月-2月
發芽率:80%以上
適合種植月份:10月-2月
本土種 好照顧 口感粉質 抗病 好栽植
播種至採收約95天,結果至採收約50天
栽培適溫:15~25℃
植株:
葉柄短,葉片大小適中,著果性佳,雌花比例高。
果實:
扁圓形,有果瓣,果溝帶有白色條紋,果實大小約手掌大。
果肉金黃色,口感強粉質。
栽培管理:
可做立體栽培,留果無限制。建議果實成熟後再採收,此時
風味最佳。
南瓜種子一般在30℃左右時才會正常發芽。由於南瓜一般在春季1-3月份播種,溫度自然無法達到30℃,所以我們可以將種子放置在暖氣房內加溫到30℃左右進行催芽,一般2天時間就能出芽播種了。
種子要發芽前準備一條乾淨的紗布,將準備好的南瓜種子撒在紗布上,然後用紗布將種子包裹起來,之後放入溫水中浸泡約6個小時左右的時間,而溫水的溫度保持在30℃左右為宜。
南瓜施肥建議表(台肥版)
1. 土壤改良
肥料種類 |
施用量(公斤/分地) |
施用時期及方法 |
農友牌鎂鈣肥 |
80–120 |
種植前約2週,全面撒施後整地均勻翻耕。 |
2. 基肥
肥料種類 |
施用量(公斤/分地) |
施用時期及方法 |
碩成有機質肥料 |
200 |
全面撒施後整地築畦。 |
黑旺特43號複肥 |
40 |
全面撒施後整地築畦。 |
3. 開根肥
肥料種類 |
施用時期及方法 |
活力磷寶或活力生技營養劑6號 |
稀釋300倍澆灌土壤。 |
4. 追肥
施用時期 |
肥料種類 |
施用量(公斤/分地) |
施用方法 |
定植後第3週(一追) |
黑旺特43號複肥 |
15 |
在植株周圍開溝環施後覆土。 |
定植後第6週(二追) |
黑旺特5號複肥 |
20 |
施用於株間。 |
定植後第9週(三追) |
黑旺特5號複肥 |
20 |
施用於畦肩。 |
5. 噴灌肥
施用時期 |
肥料種類 |
施用量(公斤/分地) |
施用方法 |
生長期每隔14天 |
活力鉀寶 |
0.3 |
稀釋300倍灌根或稀釋500倍噴灑葉面,可連續施用至採收前一週。 |
🎃南瓜「禾康建議用肥版本」
一、土壤改良與基肥施用
使用時期 |
建議資材 |
使用方式與建議用量 |
種植前2週 |
磷鎂鈣 + 蟹殻粉 |
每分地各 40 公斤,全面撒施後整地翻耕,調整土壤pH並促進根系活化 |
整地築畦前 |
好康633 + 禾康果樹肥 |
各施 5 包(約125公斤)/分地,撒施後覆土或條施於畦溝促進有機質供應 |
二、開根肥管理(定植初期)
使用時期 |
建議資材 |
使用方式與建議用量 |
定植後3~5天內 |
活力磷寶 + 金枝玉葉 + 木醋液 |
各稀釋 300 倍灌根,促進根系展開、防治初期病害 |
三、追肥管理(建議分三次)
使用時期 |
建議資材 |
使用方式與建議用量 |
第3週(第一追肥) |
禾康1號平均肥 + 鈣勇白肥 |
各稀釋 500 倍灌根或條施於植株周圍,每分地合計約 15 公斤效果 |
第6週(第二追肥) |
禾康2號高鉀肥 + 鈣勇白肥 |
各稀釋 500 倍灌根,每分地約 20 公斤效果 |
第9週(第三追肥) |
禾康2號高鉀肥 + 金枝玉葉 |
灌根 + 葉噴金枝玉葉 1000 倍,維持果實膨大與光澤,每分地約 20 公斤 |
四、噴灌/葉面補充
使用時期 |
建議資材 |
使用方式與建議頻率 |
生長期至採收前 |
禾康即溶肥(2號高鉀)+ 金枝玉葉 + 藻禾康 |
稀釋 1000 倍葉噴,每14天1次,連續施用至採收前1週 |
缺素症(黃化、果形異常) |
藻禾康 + 禾康微量元素 |
稀釋1000倍葉噴,每10~14天補噴1次,可強化果實品質與葉片色澤 |
✅補充建議
- 南瓜生長後期需高鉀與穩定鈣源,建議「2號高鉀 + 鈣勇白肥 + 金枝玉葉」組合持續使用。
- 使用木醋液金枝玉葉 灌根每月1次,有助防治根腐與強健土壤菌群。
- 若連作或夏季栽培,可適量增加「禾康果樹肥」用量以提升有機質與通氣性。
(轉換中文字幕步驟: 1 設定字幕 2設定字幕選擇繁體字幕)
南瓜有機栽培管理:
https://www.hdares.gov.tw/upload/hdares/files/web_structure/4140/110_04.pdf (來源花蓮農業改良場)
南瓜棚架式有機栽培技術:
https://www.ttdares.gov.tw/upload/ttdares/files/web_structure/2037/24A.pdf (台東農業改良場)
有機南瓜之病重管理:
https://www.hdares.gov.tw/upload/hdares/files/web_structure/4140/110_06.pdf (來源高雄農業改良場)